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80后重庆小伙获“中国诺贝尔奖”他有啥来头?

    信息发布者:东关村
    2017-09-10 11:38:02    来源:中新网   转载

    导读:2017 年 9 月 9 日下午 2 点,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 未来科学大奖 在北京揭晓:清华大学教授、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、量子通信卫星 墨子号 首席科学家潘建伟,北京大学 80 后 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 生命科学奖 、 物质科学奖 和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,奖金各为 100 万美元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  2017 年 9 月 9 日下午 2 点,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 " 未来科学大奖 " 在北京揭晓:清华大学教授、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、量子通信卫星 " 墨子号 " 首席科学家潘建伟,北京大学 "80 后 " 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 " 生命科学奖 "、" 物质科学奖 " 和 "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",奖金各为 100 万美元。

      去年的未来科学大奖,两位得主分别是生命科学奖得主香港大学教授卢煜明、物质科学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。

      今年除 " 生命科学奖 "、" 物质科学奖 ",还增添了 "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",旨在奖励在大中华区取得重要原创成果的科学家。

      今年的三位获奖者,他们为什么获奖?

    生命科学奖:施一公

      施一公,1967 年生于中国河南,1995 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,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任教。现为清华大学教授,清华大学副校长。

      获奖理由:

      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 RNA 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,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。

      施一公不仅在剪接体结构、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等领域做出一流工作,同时也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回国,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,甚至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。其带领的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团队,做出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,结构生物学也成为当下中国引领世界的、为数不多的基础科学领域之一。

      施一公曾获得多个重要奖项和荣誉,2013 年,施一公获爱明诺夫奖,2016 年,获 " 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"。2013 年,施一公先后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、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。

     

      物质科学奖:潘建伟

      潘建伟,1970 年 3 月生于中国浙江,1992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,1995 年获该校理论物理硕士学位,1999 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博士学位。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。

      获奖理由:

      奖励他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,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。

      潘建伟教授和他的合作者 1997 年最早开始从事量子态的隐形传输,这实际上是拉开了量子通信研究的一个序幕。回国后他带领团队,把国家在量子通信、量子计算等方面,从追随者变成了引领者。

      潘建伟曾获杰出科学家奖、中国青年科学家奖、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、奥地利科学院 Erich Schmid 奖、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、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。

     

    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:许晨阳

      许晨阳,1981 年出生于重庆,2003 年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,2008 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,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。现为北京大学国际数学中心教授。

      获奖理由:

      表彰他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的极其深刻的贡献。

      许晨阳主要从事基础数学核心领域代数几何方向的研究,他是国内代数几何方向的领军数学家。

      普渡大学数学系助理教授李驰曾评价许晨阳,说他像是 " 搜索引擎 ",对自己的领域研究很深入,可以搜索到很多别人没想到的东西,从而推进问题的研究。

      未来科学大奖是个什么奖?

     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 2016 年,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、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。

      作为一年一届的奖项,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对象不限国籍,但需要是在大中华地区(包含中国大陆地区、香港、澳门及台湾)完成研究的科学家,且研究要具备原创性、长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国际影响。

      未来科学大奖在 2016 年诞生时设置了 " 生命科学奖 " 和 " 物质科学奖 " 两个奖项。首届大奖一出世就获得了业界极高评价,为鼓励在数学和计算机领域的科学成果,在 2016 年底的颁奖典礼上宣布增设 "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"。

     

     未来科学大奖如何评选产生?

      据未来大奖秘书长武红女士介绍,未来科学大奖采取提名邀约制以及国际同行评议制度。候选人由科学委员会邀请的提名人提名产生,不接受个人申请与社会推荐。科学委员会的成员不参与提名,在任职期间及其后两年,也不能被提名,以保证大奖的公正与公平;国际同行评议,是科学评价的重要方式,公正高效的同行评议是保证科学质量的基础,更是代表了未来科学大奖的高水准。

      今年,由于增设了 "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",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,也由去年的 9 人增加至 15 人。新增委员均由现任委员提名、投票产生。目前,生命科学领域委员由何川、骆利群、饶毅、王晓东、谢晓亮担任;物质科学领域委员由丁洪、季向东、文小刚、杨培东、余金权担任;数学与计算机领域委员由李飞飞、李凯、励建书、田刚、夏志宏担任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